2017年03月24日 00:00:00tz73浏览量:666次 216年,我市新建设施农牧业5.76万亩,累计建成9.8万亩、户均2.62亩。新栽植特色林果12.79万亩,累计建成168.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达到1.13亩;设施农牧业棚均收入达到1.9万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784元,增长7.5%,其中6%来自主体生产模式。通过发展主体生产模式,农民的钱包鼓了、腰杆挺了、幸福指数更高了。
初春的武威大地闪耀着希望的光芒,沃野田畴间处处演绎着现代农业进行曲。
走进位于民勤县三雷镇的陶中现代农业示范园,园区内道路四通八达,各种特色林果焕发生机,LED显示器上显示着园内实时温度、环境湿度、土壤湿度等。
在凉州区下双镇农产品出口基地,一座座钢构大棚整齐排列,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智能化卷帘机、无土栽培新技术、标准化质量检测等都成了现代农业新亮点。
陶中现代农业示范园和下双农产品出口基地是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缩影。陶中现代农业示范园在产业布局上实现了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相结合,在建设主体上实现了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多元化投建相结合,在技术服务上实现了科技创新、试验示范、推广服务、农民培训相结合,在经营环节上实现了育苗、生产、销售、休闲观光相结合,集中体现了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和技术创新模式。而下双镇则是我市设施蔬菜提质增效的典范,成功地创出了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管理智能化、服务一体化、产品品牌化、销售网络化的设施蔬菜提质增效下双模式。
去年,我市坚持规模化、区域性、多品种、高效益发展方向,强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提质增效,持续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和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现代营销模式,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主体生产模式持续快速发展。
设施农牧业红红火火。216年,我市坚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大力推广下双模式,推进设施农牧业提质增效、扩量创牌,主体生产模式规模效益稳步提升。全市新建设施农牧业5.76万亩,占计划任务5万亩的115%,累计达到9.8万亩以上,农村户均2.62亩。
设施畜牧业蓄势待发。以全省现代畜牧业示范县建设为契机,开展设施畜牧业提质增效十大行动,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新建养殖暖棚4.58万亩,累计达到71.1万亩,新建、改扩建规模养殖场(小区)36个,累计达到3334个;规模养殖户累计达到14.56万户,畜禽饲养量达到2866.8万头只,增长2.3%,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73%。扶持壮大荣华、古浪绿洲、顶乐等畜牧龙头企业和基地8个,做实做强生猪调出大县、牛羊产业大县、牛羊产业示范县、中国肉羊之乡和草地农业、草牧业试点县等产业基地,畜牧业优势产区加快形成,设施畜牧业规模化水平稳步提高。
特色林果业成为农民腰包鼓起来的绿色银行。我市以金色大道、G3、民武路、金武路通道长廊,县、乡村道路沿线,国际陆港区和乡镇、村组集中连片建设特色林果基地以及出口农产品基地。以市、县区、乡镇示范园为实施重点,通过实施扩沟覆膜及补植补造、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等特色林果规范管理行动,推动特色林果提质增效,216年累计完成特色林果提质增效93.1万亩,总挂果面积达到83.2万亩,其中,酿造葡萄2.92万亩、皇冠梨22.4万亩、红枣14.4万亩、枸杞15.67万亩、其它9.63万亩,总产量3.57万吨、产值达到14.32亿元。
这几天天气不错!凉州区羊下坝镇五沟村村民徐富兰在监测平台前查看这几天的天气状况。
现在种地和以前大不一样,不仅可以了解土地的墒情,还实时地知道天气情况,再也不会因为大风寒流等恶劣天气造成任何损失。从靠天吃饭到科学种田,耕作方式的转变,让种了大半辈子地的徐富兰感慨不已。
凉州区羊下坝镇五沟村日光温室示范点主要种植西红柿、辣椒等蔬菜作物。日光温室均安装了滴灌设施,亩年均产值达4万元,亩均节水14立方米左右,单方水效益53元,是传统农业收入的几十倍。该示范点还把日光温室滴灌技术系统与配套的农业气象监测站、水肥一体化系统、温室环境监测系统、视频监控和远程视频诊断系统有机结合,实现了自动灌溉、自动施肥、自动降温,提高了管理水平,真正实现了节水增收。
科技是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支撑。该镇农技站长郝墨山欣慰地说:近年来良种良法、配方施肥、土壤改良、节水循环等技术与方法已经逐渐走进了田间地头和设施大棚,带来了农业生产的许多新变化和新气象。农业发展方式正加速向科技型、集约型转变。
凉州区下双镇农产品出口基地、羊下坝镇千亩日光温室示范园、天祝县盛牧源养殖专业合作社、民勤县旺亨种猪繁育场工厂都是现代农业新技术的汇集地、新品种的示范场 以园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为载体,我市农业走出了一条科技内涵型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我市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实现农户技术服务全覆盖。出台《武威市农业技术服务机制创新实施办法(试行)》,建立技术参与入股分红、技术服务效率与技术人员效益挂钩、技术成果创新推广奖励机制。组织各级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和装备,先后组织实施了皇冠梨砧木高位嫁接建园、红枣直播建园、酿造葡萄覆盖安全越冬等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培养出一大批种养能手和农民科技示范户。至目前,引进试验温室瓜菜新品种212个、畜禽新品种17个、新技术1项;开展各类新技术、新材料等试验、示范58项;年培训农民及技术人员5万人次以上。打造了民勤县蔡旗乡蔡旗村、古浪县大靖镇白家窝铺村、凉州区高坝镇小七坝村、黄羊镇横沟村等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精品亮点,扶持了一批示范村、示范户,涌现出了凉州区刘兴年,民勤县王佳德、赵明珠,古浪县王明、魏德才等一大批特色林果栽培能手。
为促进主体生产模式提质增效,我市积极争取实施国家、省上农牧业重点项目,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增加财政性资金投入。抢抓妇小贷、双业、双联、精准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惠农贷款政策机遇,近五年累计发放妇小贷、双联贷、双业贷和精准扶贫贷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等五项财政惠农贷款33亿元,农户户均8.8万元,覆盖全市8%的农户。
我市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合作社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打造合作社品牌,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我市农业转型升级的亮点。
武威亿利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凉州区丰乐镇怀西村,现已初步发展成为集种、养、加工于一身,农、工、商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社已成功申请注册西夏泓逹商标,通过互联网+线上线下销售形式,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
我市协调落实财政、税收、信贷、保险、用地用电、项目支持等扶持政策,加大对合作社的支持力度。精心组织申报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全国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示范组织。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和注册商标,扶持农民合作社开展农社对接、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和农校对接,支持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引导合作社广泛开展产销衔接活动,提升农民合作社加工销售能力。创新合作社发展模式,引导合作社发展联合社、股份合作社及信用合作社。
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在摸索中不断前行,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去年,我市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11家,累计达到86家,建成国家级示范社26家、省级示范社95家,成员总数达到8.64万个。新增家庭农场168家,累计达到385家,经营耕地面积达到5.84万亩。
我市大力推进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现代营销模式,着力提升陇原中天等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水平,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6家。推进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骨干批发市场改造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建立鲜活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新增库容9.4万吨,库容总量达到29.3万吨。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产品外销量占总产量的7%以上,部分产品出口中亚等国。
我市还充分利用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平台,加强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制定发布彩椒、秋葵、毛驴、梅花鹿等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19项,出口农产品标准达到5项。推进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备案出口农产品生产主体54个,备案基地面积71.6万亩,备案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合作社12家,备案出口品种36种。以甘肃(武威)国际陆港产业园内乡镇、3个提质增效千亩示范基地、2个市级示范园、8个县区级示范园和连片5亩以上的特色林果基地为重点,全面推行《武威市出口农产品特色林果生产技术规程(试行)》,加快出口特色林果基地建设。216年新建出口特色林果基地11.41万亩、累计达31.47万亩,备案2.3万亩,累计达9.5万亩。
我市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申报创建凉州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民勤县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健全完善市、县、乡三级监管体系,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颁布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地方标准82项,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9.7%。市、县、乡追溯信息系统已全部建成、成功运行,已有128个种植基地、461家养殖企业、9个屠宰场、439家农资经营门店进行备案管理,7个产品实现二维码追溯。加快三品一标产品培育和认证,216年新认证凉州皇冠梨、凉州核桃、凉州羊羔肉、凉州黄白花牛、民勤红枣、民勤枸杞等三品一标产品46个,累计达到176个。认真组织实施省部级蔬菜标准园和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创建省级设施蔬菜标准园1个,部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个、省级8个。
来源:甘肃招商投资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