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胶东经验加快园区发展

2015年09月25日 00:00:00tz94浏览量:669次
三地考察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既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看到了差距,又明确了思路,坚定了信心和决心。 一、三市园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成就 1.园区化发展,增添了地方经济发展活力。考察的三个城市,基本都有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和港务区,园区经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特征明显。青岛省级以上经济园区占全市面积的10%,创造了全市40%的固定资产投资、65%的工业增加值、25%的财政收入和45%的外贸进出口额。烟台经开区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6,创造了全市近1/5的GDp和税收,1/4的工业增加值和3/5的进出口总额。园区经济已成为当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2.高起点规划,促进了产城融合同步发展。烟台经开区在建园之初就委托国内一流设计单位和专家编制了9个总体规划,为园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推动经开区由单一经济功能区向综合型新城区转变,又面向国际招标编制了33个专项规划,形成了全方位、全覆盖的产城融合规划体系。同时,加大规划执行力度,保证和促进了产城融合发展。 3.瞄准高大强,培育了优势产业集群。各地开发区均注重高、精、尖龙头项目的引进,通过“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模式做高做强制造业。烟台经开区依托东岳汽车、斗山机械等龙头企业带动规模以上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企业400多户,形成了汽车配套和机械制造产业体系。青岛先后以海尔、海信、中海油等一批业内领军企业为“领头雁”,培育形成了“家电电子、石油化工、船舶制造、海洋工程、汽车、港口物流”六大产业集群。 4.体制机制活,保证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管理权限上,三市都赋予各园区高度自治职权,建立起了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服务体制和运行机制。行政服务上,审批环节少,审批效率高。 5.科技孵化好,增强了园区核心竞争力。三市各园区重视科技创新,在项目引进、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吸引、品牌培育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激励政策,构建起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二、我们的差距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落后,思想不够解放。缺乏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胆识,在园区功能定位、管理体制、服务意识、综合管理、市场化运作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差距。 2.体制不顺,政策落实不好。与国家级经开区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尚未健全,国家有关经开区发展的政策和审批权限落实不到位,招商引资缺乏有效引导政策。 3.规划滞后,产城融合缓慢。原有规划以单一的工业为主,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和社会事业功能缺失;基础设施配套不够超前,承载能力弱,不适应产城融合发展的科学要求。 4.项目较小,综合实力不强。经开区一般企业多,龙头企业少;科技含量低的企业多,高新技术企业少。 5.用地过多,投资强度较低。因规划滞后、项目用地把关不严等原因,闲置土地较多,储备土地较少,制约大项目落地。 三、下一步打算 1.解放思想,激发发展活力。学习借鉴发达地区超前的理念、发展的气魄和完善的机制,把园区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和推进城镇化的新板块来定位,不断激发经开区发展活力。 2.落实政策,理顺管理体制。认真落实中央、省上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规划、财政、土地、税收等政策;借鉴青岛、烟台、威海的成功经验,尽快建立精简、务实、高效的内部管理机构和管理运行机制。创新经开区开发运营模式,探索“园区+市场”的运作体系,在经开区设立开发公司,以市场化的方式开发、建设、经营和管理经开区。 3.招大引强,加快产业聚集。走“引大做高、引高做大、引大做强”之路,以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为重点,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配套水平和聚集辐射能力;依托新能源产业服务、风电检验检测项目和新能源学院,搭建科技研发中心,推进科技孵化园建设,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强建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增强经开区发展的市场竞争力。 4.修编规划,促进产城融合。摒弃传统工业园区的定位,以产城融合的理念,委托专业权威机构重新编制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将经开区打造成为具备总部经济、科技金融、创新研发、商贸物流、文教卫生、居住休闲等功能齐全的城市新区。同时,规划建设港务区,促进对外开放。 5.集约用地,提高土地产出。适度提高项目供地门槛,严把项目入园审核,强化用地手续监管,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加强土地审批后期监管,抓好闲置土地清理,保证重大项目用地建设。 6.政策引领,提升科技水平。研究制定吸引力强的政策措施,引进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加大科技投入,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与周边院校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推进园区和企业技术研发服务能力。

展开